如果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那么摇篮曲就是唱给创造未来的人听的旋律——温暖的灯光下,婴儿被母亲推着摇篮低吟哄睡。作为最古老的一种音乐,摇篮曲跨越了东西方文明,并从日常小调进入音乐家的视野,变成经典乐章。
晋代时期南方已经出现了团状米曲,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就是米曲,米曲以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有的还会加入中草药甚至白土,加入少量母曲,因曲块体积小故称小曲,按照形状还可以分为曲丸、酒饼、散曲等。
榆林小曲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晚清或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分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单曲也称小调,演唱时用“重头”(曲调反复),与歌曲中分节歌相似。
挂枝儿,又称《挂技词》,亦称《倒挂枝儿》,是民间曲调的一种。史载:明代中后期,北方民间流行小曲《打枣杆》;后传至南方,改称《挂枝儿》。明代有个署名浮白主人的作家(据说是冯梦龙),辑录了一本小书,取名《挂枝儿》。
天津哎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叫白俊英,巧笔丹青会画画,这佳人,十九冬,丈夫南学苦用功,眼看着来到四月中……这亲切、质朴的旋律在京华大地上已经传唱了一百多年,寻根溯源,她的发祥地就是天津卫城西的古镇杨柳青。
迄今最 早记载演唱榆林小曲的是 , 明嘉靖戊戌年都督白栋 ,银州人 ,《延 绥镇志》为榆林人 ,撰写的《明忠宪大夫都 察院右金都御史榆浦崔公暨配恭人 苏氏合葬墓志铭》,其中载: “ 公归里 ,事昭武公及继母王太淑人 , 孝养备 至 , 日萃弟、侄诸子侍食进觞 。弟钥善越音 ,公杂以秦声 , 间 出童孺语以悦亲 。”
秦安小曲是甘肃省的曲艺。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时或由一人自弹中三弦伴唱,或由两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由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乐器轮唱。词曲格式严谨,结构完整,每支曲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严格规定,不能违反。
歌谣小曲,是一种地方土语顺口溜,在20世纪前豫西山区一带流传很广(其他地方不清楚,不敢妄言)。60岁前的人多少都会背上几首。小编记得就曾经搬个小凳子,一边看姥姥纺棉花,一边听她一遍遍唱那些很短,却很有趣的小曲,等到想起来记录当年的曲子时,姥姥已经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