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弃舟登岸,望着绿荫间忽隐忽现的庙宇,我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诗。尽管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也不知道引用的可有出入,但它恰当地表达了我诚惶诚恐的心情。这种诚惶诚恐,源自生活,源自生活中老百姓对观世音的虔诚,游客知道,这普陀山,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哩!
徐荣木在苍茫的东海洋面上,不知何年何月,冒出了数千个大大小小的岛屿。这些岛屿蛰居汪洋,千姿百态。它们组成一个海上人间之城——舟山。其中有座孤悬小岛,名唤普陀山。普陀山曾与近旁的洛迦山合二为一称“普陀洛迦山”,后来才将两山分别称之。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普陀山法雨寺的这块御碑修复好了不妨去法雨寺看看这块御碑,听一段关于康熙与别庵性统的故事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近日,记者从普朱管委会文旅局了解到,普陀山法雨寺那块坐落于大雄宝殿后面的御碑已经完成修复(《普陀山一块藏在草丛中的破损石碑跟康熙有关 这块御碑该如何保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公元858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面时,突然海面上出现了层层铁莲花,船不能行,慧锷心悟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遂上岛在潮音洞附近一姓张渔民住宅内供奉,以后又扩建为一座寺院,称“不肯去观音院”。
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耗时三年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他撰写多部相关著作,按其行程完成了《柏石曼清末中国行》31集专辑,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关注,我们又根据新整理的照片,继续按照省份进行增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