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记者 李瑞揭露出目前所知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迄今发现国内最早钻木取火器,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的大型环壕聚落……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今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工作会现场。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通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等重要考古新进展,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在公元前500年的某一天,大概没有人会想到,一种被称为“大一统”的理念,会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甚至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是简单的“统一”,而是从思想到制度,从文化到信仰的全面融合。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等六个项目入选。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月21日,“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历程。长140米、高1.8米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现场亮相,91件史前文明文物同步展出。《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在展览中重磅亮相。
今天,“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分别是: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东北亚规模最大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距今1.7-1.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布着8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向世人展示处于蒙昧时代的人类生活画卷,印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而北首岭遗址,这座沉睡七千年的史前文明宝藏,正以无声的考古密码,向世人诉说着炎黄先民筚路蓝缕、创造文明的壮阔史诗。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今天(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我国联合考古队员历时5年发掘的玛不错遗址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且在被多种外来要素不断影响下依旧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来源:光明网 近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文物局承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宏大历程。展览位于博物馆北3展厅,将持续一个月,免费向公众开放。
央广网北京1月21日消息(记者 宋雪)1月21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文物局承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的“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宏大历程,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走进大众视野,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公布: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的寺洼遗址,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同时,“围壕”内侧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