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顾名思义像猫的耳朵一样大小,洞内即可容纳五六个人,是解放战争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演化而来。在老山轮战中,为了让敌人争夺高地,我军战士在“猫耳洞”处坚守阵地,猫耳洞的好处不容易受到敌人炮火的攻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但是洞口太小,战士只能趴着进去,在洞内也是无法站立,只能一直趴着,蹲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仅用了28天就达到反击目的,随即撤军。曾有老兵说,有战友已在猫耳洞里坚守70多天,还没等到下一批士兵来,在换防前夕精神崩溃,最后牺牲在前线,曾说:“这样猫着,不如痛痛快快出去打一场,我宁愿死在阵地,也好过在这里等着。”
上世纪80年代在中越边境上钻过猫耳洞的人,可以说经历过大部分人一生所能想到的苦楚,因为作战环境的缘故,战士与蟒蛇为伍,光着屁股端枪,没烟抽时卷树叶抽都是最普通的事。那么,战士们为何要如此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如何消磨时间?
如果地狱有18层,那么老山猫耳洞必定属于第18层,活着从猫耳洞走出来的战士,可以很负责地对所有人说,他不再畏惧任何苦难。潮湿、缺水、狭小、肮脏的猫耳洞里连猫狗都活不下去,但我们的战士就这么坚持了下来。在这其中,除了艰苦的环境、残酷的战斗,还有数不清的病症侵扰着战士们的身体和心灵。
我们防守的猫耳洞里老鼠特别多,还很大,这些老鼠不怕人。在猫耳洞里到处翻箱倒柜,无所不咬,你打它,把它逼急了,它还会咬你。它们把阵地上的手榴弹木柄都肯得稀烂。我们把些那装大小便的罐头盒每天中午扔一些到陡坡下面,那些打开盖没吃完的罐头放一个晚上就发霉了,只得喂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