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秦国第24代国君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不仅地盘很小,而且经济状况不太好,最重要的是,他处于整个周王治下的最西边,不仅要面对来自东边各诸侯国的威胁,而且要警惕来自西边蛮夷的入侵威胁。
要说为什么选择魏国,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这里离卫国最近,可以节省点路费,二是魏国在李悝、吴起的变法改革下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少年卫鞅受到这两人的影响很大,所以来到魏国也是想效仿这两人在魏国建立一番功业。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相战。文化上百家争鸣,各个流派争芳斗艳。崇尚法家的商鞅站出来了,他对着天地大喊一声“愿以法治国,愿人间长安”,商鞅,建立了自己心中的法度,但是,他最终也死于自己亲手建立的法度。
《商君书》是记录商鞅言行,反映商鞅思想的一本书。其中提到变法前,秦孝公组织的一场辩论。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前言经过了春秋时期诸侯兼并的高峰时期,到了战国的时候,诸侯国之间兼并的趋势越来越强,但是互相之间的实力差距却不断减小,这就导致当时的局势陷入了谁都动不了谁的僵局。于是在魏国的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带头下,各国也纷纷开始变法强国,但是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却是最成功也最有名的。
作者:孤寂寒光河西,顾名思义是黄河以西。黄河自禹门口出山陕大峡谷之后有一段干流,这一小段附近地区就是战国的河西之地。《史记·吴起列传》曾经有这么一段:“武侯浮西河而下。”这里的西河就是当时的河西之地,这块地也是吴起特地为魏国打下来的。有了河西之地,魏国大大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