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你好鲁迅先生,北京哪里可以看漂亮的花海?” “要看漂亮的花海,你可以去景山公园,那里的花海非常漂亮,尤其是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菊花;此外颐和园的佛香阁和北海公园的荷花也值得一看,这些地方的花海都为北京增色不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4卷5号刊登了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小说,作者署名“鲁迅”。百余年来,不论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还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这颗“20世纪中国最为丰富、孤独而痛苦的灵魂”,始终是每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顶流”。
“鲁迅”穿越时空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的课堂上,与小学生对话,这样的场景惊艳了许多人。12月17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新知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举行。现场,3所小学教师展示了AI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某高校现当代文学课上,ChatGPT6.0代写的《论阿Q精神在元宇宙中的演化》获最高分,而手写《野草》批注的学生被系统判定“认知效率低下”——这荒诞场景恰似鲁迅笔下“救救孩子”的隔世回响,只不过今天要救的,是沉溺智能降维的思考能力。
当学科打破了边界,在语文中你会发现艺术,听见音乐,看见戏剧。他是一名文学家,还是个美术家、书法家、思想家。今天,在爱都小学“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研究汇报中,六年级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编者按:日前,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6月2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一期工作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教育与文学阅读”在同济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