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甲骨文这么有趣》内页。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甲骨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但人们能识读出来的并不多。安阳有位名叫孙梦圆的大学生,她创作了一本科普书——《原来甲骨文这么有趣》,把甲骨文“玩”出了新意。
发现甲骨文至今已经120多年,但是我们仍局限在文物发掘断代、甲骨学建立和书法研究的学术层面上,甲骨文最强大的汉字功能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对汉字学习仍是死记硬背,社会大众对古文字仍一筹莫展甚至经常用错,因此需要推动甲骨文进课堂,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动力。
“校园环境是一本生动活泼的教科书,是直接触及灵魂的隐性课程。”11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参与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的氛围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毕业近两年后,甲骨文重新回到李右溪(本名李莹)的生活。一年前的一个傍晚,这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研究生,在朋友家中架起了补光灯和提词器,对着镜头,和网友聊起了和甲骨文有关的事,拍摄背景是一个临时“改装”的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