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或”作代词,可译为“有人,有的,有些人,某人”等。作副词,可译为“有时,偶尔;或许,也许”等。作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表假设,可译为“倘若,如果,假使”等。(一)代词1·代人或代事物,译为“有人,有的,有些人,某人”等。例如:(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走)。
49.或(1)或者,或许【成语】或多或少【例句】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吕氏春秋·察今》)(2)有时【成语】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例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一、“或”字的演变二、“或”字的本义【代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小尔雅·广言》或跃在渊。——《易·乾》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或群或友。
在判断推理当中有一类题型,叫做翻译推理题。翻译推理有四组逻辑关联词最具有代表性,因为这四组逻辑关联词的翻译推理规则,就囊括了公务员考试中所有的翻译推理规则。分别是“如果…那么…”,“只有…才…”,“且”,“或”。本文就一起学习一下“且”与“或”这两个逻辑关联词的运用。
就中国来说,一般皆认为,西周青铜彝器何尊铭文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使用。周成王于五年四月,对武王行丰福之祭,丙戌日在“京室”训诰宗族小子何,说自己迁都“成周”,特“廷告于天”:“余其宅兹中或,自兹乂民”云云。
“和”是多音字,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读音有五种,“和(hé)平”、“应和(hè)”、“和(hú)牌”易于记忆和区分,最难区分的是“和(huó)面”和“和(huò)泥”,它们的区别是:读huó时,意思是指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组词时组“和面”,读huò时,意思是指粉
杜老师:我是文秘人员,在起草文稿时,常用到“和”“与”“同”,但时常拿不准这三个词的具体用法。请您谈谈,谢谢!河北读者 陈女士 陈女士:先说“和”“与”二字。“和”可做连词,也可做介词,但做连词多些。“和”在口语、书面语中都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