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后悔承担了这项任务,可就连愚蠢透顶的人理解了其中的凶险后也会退避三舍。”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大使乔治·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远渡重洋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而马戛尔尼的随行翻译李自标却在此后写下了以上这一番话。
在传统的西方列强眼里,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往往和乾隆皇帝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是划等号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体制上的需要,也对乾隆皇帝的政策抱以遗憾、可惜的态度评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794年3月17日,首个英国访华使团马戛尔尼(也译马嘎尔尼)使团从澳门离开了中国。随员安德逊描述这段经历时称:“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乾隆五十八年,在那卷帙浩繁的《清高宗实录》中,清晰地记载着:“各省仓储充盈,米价每石不过银一两。”在当时,得益于乾隆皇帝的治国方略以及各地官员的勤勉治理,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田开垦面积逐步扩大,加之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从而使得各地粮仓堆满了粮食。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大抵是:“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乾隆开始对英国使团来访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后来看到礼品清单很生气。
1792年,英国政府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派出外交官马嘎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使团出使清朝,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马嘎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通商请求,被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饶,无所不有”为由拒绝。
众所周知,百年前的鸦片战争,英国为了和中国贸易,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始殖民侵略中国。然而,早在乾隆年间,英国国王就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想要和中国进行贸易,但却被乾隆皇帝写信羞辱,最终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