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是一本探讨自由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因“对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感恩,弗里德曼 12月5日课间,上网帮学生查阅材料,百度“弗里德曼”时,才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货币主义的创始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已经于2006年11月16日去世。
第3章 早年生活:米尔顿 我父亲基诺·索尔·弗里德曼(Jeno Saul Friedman)以及我母亲莎拉·埃塞尔·兰多(Sarah Ethel Landau)分别于1878年和1881年出生于卡帕托-鲁斯尼亚(Carpatho-Ruthenia)一个名为伯里格沙兹(B
参考消息网4月29日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她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在TikTok上与Z世代谈论这一话题》的文章,作者是玛丽萨·亚蒂。全文摘编如下:观众们经常带着问题涌向托娃·弗里德曼的TikTok账号“TovaTok”:她为什么没有试图逃离奥斯威辛集中营?
来源:经济日报“出身于矿井,关进小木房,从未被放出,人人用我忙”,这条谜语的谜底是“铅笔”。在很多很多年里,铅笔似乎一直难逃被忽视的命运,以至于在其诞生两个多世纪后,《大英百科全书》仍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毛毛笔”。但就是这样一支“卑微”的铅笔,却蕴含着神奇的力量。
有些人会说结束了,但我们依然生活在其中。The Friedman who emerges here is one of astonishing economic brilliance, establishing monetary policy as a field worthy of serious study.
内容提要:本文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将世界上它国住房保障的实践划分为两种极端情形,即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和欧洲的社会市场模式,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政府支出角度研究住房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论证了两种不同的保障模式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提出了政府住房保障支出水平的“倒U曲线”。
今天有网友在微信群讨论“自由”二字,说:“若为自由故,啥都可以抛。我也不知道这里的自由是什么?”仅从内容来看,还不如‘引刀成一快’更有中国诗的味道,更何况汪精卫那时是真的打算牺牲的,谁能想清王朝竟能放过他。
【编者按】“贵”是美国医疗最大的痛点。按OECD统一口径比较,2013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高达16.4%,德国为11%,法国为10.9%,英国只有8.5%。首先要问,为啥贵?社会经济水平,医学技术进步,人口结构与疾病谱变化…谁起了关键作用?接着再问,贵得“合理”吗?
恶意讨薪、996、三班倒、义务加班,中国底层打工人为什么会活的这么累?人太多、岗位太少、环境太卷,当打工人在忙碌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出租房,发现移动媒体上的外国某地工人又在举行罢工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编者按】2023年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诞辰300周年,澎湃新闻推出专题“亚当·斯密300年”,邀请多位学人从历史、哲学、经济学等层面展示这位“现代经济学之父”的多重面貌。
但是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地所推行的那一系列所谓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却是人们都看得到的。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上提出了激进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由副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俄罗斯聘用萨克斯为经济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