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还是老的辣。在逃课的这件事上,你见过老师和学生之间哪些的斗智斗勇呢?近日,广州大学教授张河清,在课堂上提出反向签到的视频突然在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张河清教授看到这么多人逃课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一句:这么多。教授此话一出,座位上的同学为了小伙伴不挂科,有赶紧给舍友通风报信的。
在多所学校的网络课堂上,出现了这样尴尬的一幕:老师们正在讲课,不知哪位学生带头对课堂发起了“干扰”,一句“我是AG超玩会梦泪扣1送地狱火”,占满了直播课的发言窗口,还未等老师反应,已经有学生见状,捂住嘴巴,偷偷笑了起来。
这场狂欢带来最直接的效应是,打破了信息茧房,“中奸殇”再也不能赚信息“差价”了。比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严教授就阴阳说:多年以后,张铁蛋在防辐射地下避难所仅剩的一台红白机上百无聊赖地玩魂斗罗的时候,会想起他曾用过的小红书上突然涌来大批 Ticktock 难民的那个短暂而又欢乐的夜晚。
来源:人民网微博 陕西汉中,“教化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化学老师的网课日常,句句都是梗。“我们随机抽取2个倒霉蛋”,“难不倒朕哈,朕有的是办法”,“记完了扣1,没记完扣钾钙钠镁铝锌铁”,“下课了家人们,跪安吧”…网友:老师!可以旁听你的化学课吗?
近日,南开大学胡金牛教授在学校官网的简介更新在荣誉称号一栏中“上过热搜”经历被加入还成为了“力压普京的男人”(当年的热搜排名比普京靠前)胡金牛系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2022年9月因在学院官网教师个人主页中大量自嘲而受到关注胡教授的新版个人介绍依然自带“弹幕吐槽”新版多了一项新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格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用典”的分析,成为不少古代诗词学习中的难题。宋代诗歌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宋诗对于典故的频繁使用。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古代诗歌的写作和阅读,是建立在古代诗人共有的文学和文化常识基础之上的,这些常识包括古书中的故事、知识、语句、诗句,统称为“典故”,另外,则还有一些具有特定文化意蕴并常见于文学写作的词汇。在语文学习中,常有“用典”一说,指的正是如此。
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时代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大家的欢乐总是那么简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让大家欢乐半天。尤其是老师,本来不经意的一句口头禅,老师不觉得什么,但是同学的脑洞是强大的,很快有人理解到另一层意思,然后大家就全“明白了”笑得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