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历史的车轮驰入2000年后,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的人可能已经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贫困的生活忘怀了.在那个时候要说“常年吃细粮住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耕地不用牛,吃穿都不愁。”
割麦子时,正是盛夏大热天,骄阳似火,母亲们别说还要割麦子了,就是麦子地里一站,也会汗流不止...全年的二十四节气里,有“芒种”这个季节,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出现在农历五月,二十四节气歌里说:“芒种收新麦”,但种地的农民们却有更为形象地叫法:“芒种忙,三两场”,意思就是说,到了芒种这天,收下的麦子都已打出两三场了。
引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那段劳动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时代,是一群普通农民用勤劳、汗水和智慧编织起的时代篇章。在那个年代,生产队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是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家园。
在我们家乡的山村,各家各户都有一个灶屋,多为土墙瓦房,因为瓦房屋顶空隙多,便于炊烟的扩散。如果是天气晴好,炊烟扩散得快,灶屋室内空气会好一些,如果赶上变天,炊烟很难扩散,使得整个灶屋室内乌烟瘴气,每当这时,妈妈在灶屋做饭,都会被呛的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家人看此情景,也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