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君注意到,在《民法典》中的很多条款都提到了“公序良俗”的要求,比如“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
2022年12月15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二中院”发布了题为“诉讼投资协议有效吗?全国首例判决来了”的文章,对沪02民终10224号案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终以“诉讼投资协议”涉嫌“有损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认定无效。
□刘远举我国《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开创了道德价值体系进入民法典之先河,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道德传承。而其中,“公序良俗”原则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该原则通过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用法治的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向上向善。
《民法典》中关于公序良俗共出现8处,第8、10、143、153、979、1012、1015、1026条中都特别提到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遵守,如果违反公序良俗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将导致合同的无效,民事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公序良俗,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念所构成,在法律上称为不确定性概念,是由公共利益、社会道德等社会基本价值观所构成的,虽然这些社会基本价值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是仍然凝聚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基本共识,民法为了维护公序良俗,首先将公序良俗上升为基本原则,(参见《民法典》第8条
近日,因涉嫌在网络空间借徐熙媛(大S)女士逝世之机进行恶意炒作营销,推荐不实视频,发布谣言,违背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以获取商业利益,“张兰·俏生活”“张兰之箖玥甄选”“汪小菲”及“我是夏小健”等抖音账号被无限期封禁。
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法典》明确使用了公序良俗这一概念。最高院指导案例89号《“北雁云依”诉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区分局燕山派出所公安行政登记案》,本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相应法律解释,对是否违反“公序良俗”,从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是否有利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裁判说理充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对于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此类案件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公序良俗到底怎么保护普通人的利益老人在地铁站着,那他是强者,坐着的人有道德负担那就是弱者,如果有人主动让座,这就促成了维护公序良俗;如果老人倚老卖老抢座位,那就攻守易势,老人变成弱者,坐着的人就变成了强者,公序良俗不会觉得要给一个变坏的老人让座。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相应处分。公序良俗,是指维护国家和社会正常健康发展的秩序和道德,整体体现一个社会的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