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源于西周“天命縻常,惟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发扬于孟子,民贵君轻,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光大于明清,“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鼎盛于当代,“人民万岁” “为人民服务”口号的提出。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一群人混迹在旅店中,对当今大事高谈阔论,畅快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何其潇洒。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这样一群人,将自己的思想大声表达出来,有的还写书,像孔子、孟子、墨子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后者的重要性源自其作为古今中西之间的“历史接合点”地位。在身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那里,典型地体现出传统儒学向现代转型的趋势以及现代中国的内在展开,集中反映在政治观、哲学观、伦理观三个方面。
□文/图 许志杰小清河羊口港将装船的盐盐,历史久远,且有迹可寻,传说在距今5000年前的炎帝时代,就有东夷夙沙部落“煮海为盐”之说。到了夏朝大禹时,青州海盐被定为贡品,春秋时期齐国创造取盐法,留下“古代产盐莫胜于山东,盐法之兴亦莫先于山东”的断言。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山东却成为孕育诸子百家的温床。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诞生、汇聚到山东,也因此有了“诸子百家半山东”之说。“诸子百家半山东”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