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大明第八位皇帝,庙号宪宗,年号成化。自明朝开国之后,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一直就很薄弱,当地的辽东各个部落不时骚扰,劫掠和侵占边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一直采取安抚策略,开始尝试扶持包括建州女真在内个各个部落的农耕经济,通过提供大量生产工具、牲畜、种子,希望女真人自己喂饱自己,不再会因缺乏物资而外出劫掠。
但《汉书》的那句“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却或许曾在辽东饱受侵扰之时打动过明宪宗。建州女真抢得越来越多,“一岁间入寇九十七次,杀虏人口十余万”,“拥众六千分掠开原、抚顺、沈阳、辽阳等处”,忍无可忍的明宪宗便决定以武力根除侵扰。
“靖难之役”后,为确保辽东地区的安定,明成祖朱棣重启了对辽东边外女真部的招抚工作。胡里改部生活的珲春河口一带,曾是旧时渤海国率宾府建州的地界,于是明朝政府便在这里设置了建州卫,被赐名为“李思诚”的阿哈出成了建州卫的首任都指挥使。
最近看到有人在互联网发帖子,介绍成化犁庭。我突然想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我在福建泉州跟随太师傅学习满族堪舆的时候,听他讲过一个关于老爱家的发迹的往事。祖师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是:爱新觉罗因丁亥之役转运太师傅跟我说:“爱新觉罗家是从明成化年间转运的。
历史,给人以悲伤,又给人以震撼,很多是是非非在经过人为的修饰之后,总是具有片面性的导向。而偏偏史书乃史官所写,而史官则是文人,而文人著书很难窥得全貌,所以总是带着个人的好恶去评价一段史实,所以自古以来的史书,真正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几乎很少,整个世界的史书大都如此,特别是到了秦汉之后,史官的地位和公信力进一步下降,沦为了统治者的一项工具,自此之后,史书的粉饰现象越来越严重。
成化朝二十三年,是明朝卫所制度下边操军组成团营的巅峰二十三年,成化大帝不愧是明朝排名第三的皇帝,威宁海战役明军两万一千人捣巢达延汗蒙古王庭,斩敌几万左右,仅损失一两千人,明军战斗力恢复到了明初,可惜的是后面的弘治乱搞京营,战役问题不管不问,导致边军战斗力下降,导致成化留下来的大好局面没了。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将近200年没有派出过如此庞大的军队。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努尔哈赤欺人太甚,打得太凶了。自从1616年自命“天命汗”,定都赫图阿拉,建立“后金”以来,努儿哈赤发布了所谓的“七大恨”,硬从鸡蛋里挑出骨头,宣布要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