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作家圈和教育行业内存在一种说法: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不出作家的。金庸法学毕业,徐志摩读的政治经济学,还有冰心、张爱玲、钱钟书、余光中是外国文学系毕业,沈从文、巴金、叶圣陶压根就没上过大学。
成为一名作家,是很多人的人生志向。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文学成就达到一定高度。而对于文学爱好者、初学写作者来说,发表一定数量的作品,加入市县级作家协会,成为组织意义上的作家,是一种作家身份的社会性认可,更是文学道路上的自我激励。
1月1日,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逝世,享年89岁。“英国的社会变迁,恰巧被我们这一代赶上”,这是戴维·洛奇在回忆录《生逢其时》中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193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战争中度过童年,却也受益于战争结束后的教育法案。他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
70后作家这个群体着实有点尴尬,讲名气呢不如50后60后的大文豪,如莫言、余华等,讲商业性又不如80后的韩寒、郭敬明,但正因如此,70后作家更有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学地位,既有才华横溢的严肃文学作家,又有成功破圈的青春文学作家。
至今,回顾创意写作专业在中国高校招生的十余年历史,我们发现,随着这一学科在高校广泛开设、著名作家受聘于大学成为创作导师,一届届创意写作研究生毕业并走向文坛,创意写作已深刻介入到当下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