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名是“不信城邦的神”、“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在500人的陪审团前作出了著名的申辩。然后生子的过程是痛苦的,他经常在雅典街头与过往的行人闲聊,贵族、政治家、匠人、农民,什么人都逃不过苏格拉底的步步紧逼和不舍追问,他抓住对方回答里的漏洞与之辩论,并且让人当场难堪,自然被很多人视为眼中钉而深恶痛绝,以至于在审判前早已在这些人的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
站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把话说的很明白。为了履行这一功能,在场组成陪审团的雅典人知道如何甄别善恶。遗憾的是,或者更准确地说,并不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苏格拉底无法撼动雅典人持有的信念,反倒加深了他们已有的顽念:真是名不虚传,苏格拉底果真八面玲珑、辩才无碍。
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明哲言行录》中说,哲学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物理学、伦理学、辩证法或逻辑。其中“辩证法的领域”主要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这种思维领域的辩证法“最远可追溯到爱利亚的芝诺。”早在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变成一门科学之前,辩证法就已经存在了,它最初是指逻辑推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