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史改梅带着孩子们乘火车到北京看升旗。太原站 供图2月5日(农历正月初九),一大早,太原站站前广场人流涌动。在候车厅一侧,“改梅助困室”的标志鲜艳夺目。明亮洁净的助困室内,一位客运员正在热情地服务重点旅客,她就是“改梅助困室”的创始人史改梅。
杨静用轮椅送残疾人刘国娃2月27日,春寒料峭,太原站迎来元宵节后的又一波客流高峰。5时许,“改梅助困室”的客运员杨静和周静就忙碌了,精心照顾着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护送一批又一批重点旅客上车。7时40分,杨静又用轮椅把残疾人刘国娃送到K865次列车4号车厢,他要回洪洞老家。
山西日报记者郭慧报道 5月13日,40余名太原市残障人士选择在“全国助残日”前夕,专程来到太原火车站“改梅助困室”回“家”看看,感怀帮扶经历,再续情感故事。这40余名残障人士全部来自中国无障碍促进网太原分站,他们中大多都曾经受到过“改梅助困室”的帮扶救助。
8月11日,记者在省城建设路看到,崎岖不平的路面上,一名铁路工作人员正在用轮椅推着一位老人过马路。这名工作人员正是太原火车站改梅助困室的成员杨静。“建设路施工以来,通往太原火车站的临时通道很难走,很多老弱病残乘客乘车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这些特殊乘客。
本报讯 1月18日太铁消息,太原站“改梅助困室”工作人员韩慧、张晓霞因帮助特需旅客,接连收到3面锦旗,热忱周到的服务赢得大家点赞。 1月6日晚,因患脑梗走路非常缓慢的张优福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太原站,准备乘车前往南京。
这几天正值春运返程高峰,2月6日上午,太原火车站,人流如织、熙熙攘攘。进站大厅右侧,改梅助困室的牌子看起来格外显眼,这间面积大约50平方米的房间内窗明几净,几排候车椅上坐着十多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正在候车。
本报太原1月7日电 (记者樊康屹)日前,中央文明办发布2015年12月 “中国好人榜”名单,太原站职工杨静名列其中。作为 “改梅助困室”的第二代领头人,13年来,杨静始终以“主动热心、周到细心、待人真心、细致暖心”服务广大旅客。
49岁的杨静是太原站 “改梅助困室”第二代领头人。2003年,该站成立了以全国劳模史改梅名字命名的 “改梅助困室”。作为主要成员,杨静一直坚守在服务重点旅客的最前沿,成为老人的 “拐杖”、盲人的 “眼睛”、孤儿的 “妈妈”。13年来,她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八方来客。
14时10分,乘客李莉左手拉着拉杆箱,右手推着婴儿车,带着6岁的女儿来到太原站 “改梅助困室”。她要乘坐14时50分的K7808次列车到宁武。“请把你的身份证给我。”客运员韩慧边说边接过她的身份证,用手持终端检票机进行检票。此时,李莉着急地说:“孩子饿了,在哪儿能买到吃的?”“你可以带孩子去对面餐厅吃饭。”韩慧微笑着说。“你能帮我看一下婴儿车里的孩子吗?”李莉说。“你放心去吧!我给你看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
连日来,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可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1月24日,春运首日。当天,太原火车站“改梅助困室”经过扩建投入使用,面积由30平方米增加到48平方米,“福”字窗花、红灯笼等等,洋溢出浓浓的年味。7时,“改梅助困室”里就聚集了不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
来源:【人民铁道网】本报太原10月29日电 (申娟)10月22日,在太原站“改梅助困室”命名20周年之际,三代“改梅助困室”成员共同回忆以赤诚之心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温情故事,继续将“改梅助困室”的服务理念薪火相传。
1月20日,太原火车站客流猛增,该站启动应急方案,“改梅助困室”也加大服务力度,推出免费血氧检测等“关爱服务”,让特需旅客的回家路更温馨。“改梅助困室”是2003年10月太原站以全国劳模史改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是全国铁路党内优质品牌。
九九重阳,深秋的龙城充满寒意。而在太原火车站内,一张张“改梅般”的笑脸、一次次“改梅般”的服务,使行动不便的旅客如沐春风,感受着春天般的温暖。2003年10月,太原火车站成立了以全国劳模史改梅名字命名的“改梅助困室”。
中新网太原10月23日电 (任丽娜)2003年10月,为更好服务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太原火车站成立了以全国劳模史改梅名字命名的“改梅助困室”。如今,20载岁月,“改梅助困室”服务老年旅客超百万,光轮椅推坏40多辆。20载岁月,太原火车站“改梅助困室”服务老年旅客超百万。
原标题:太原站“改梅助困室”精心呵护重点旅客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彦斌 通讯员 张秋生2月1日,春运之际,山西省迎来今年首场降雪,太原站在进站口铺设防滑垫,在电梯口、站台等重点区域增加人员引导和安全广播提示,保障旅客乘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