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更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基层中医药人才,让中医事业薪火相传。沾益区深入挖掘银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银发专家优势作用,成功申报创建“温建云省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沾益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银发动能。
看到刘春云,87岁的余秀哲老人格外开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55岁的刘春云用行动将其完美诠释。曾经作为临床医生的他,有着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在医院救死扶伤,备受尊重。有一次,他回镇平县遮山镇孔营村老家探望父母时,邻家孤寡老人生病无人照料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在家门口看名中医,既是基层卫生便民惠民措施的落地,也是基层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两会上,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健康广州建设。2024年广州要新建6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20个旗舰中医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阅读提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退而不休,利用自己所学所知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身边人送去温暖和正能量,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从中获得人生的价值与快乐。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大河网推出策划《银发生辉》,带你走近他们。
中医药发展根植于师承传统,激活银发人才资源是传承国粹、服务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沾益区创新实施“银发人才兴医计划”,沾益区中医院温建云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退休名医“传帮带”模式,构建起银发人才服务基层医疗的新范式。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举办卫生健康系统离退休干部“双先”事迹报告会,号召加强典型引领,形成示范效应,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优势作用,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今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实施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的第五年。
衣食住行、看病就医、精神慰藉,银发族越来越追求精细化康养体验——从“养老”到“享老”【幸福处方】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
澎湃新闻记者 罗振宇医生这一群体最重传承。有祖孙三代甚至四代共守“医”心,有师生三辈接力奉献,更有既是亲人又是师生的动人故事。杏林赓续不绝,守护民众健康。值此2023年教师节之际,澎湃新闻推出《杏林传承录》特别报道,以记录这一群体的辛劳与坚守。
衡山县卫生健康局退休干部党支部“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赵述罗 衡山县报道在衡山县,有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他们由16名退休医疗专家组成,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来源:【新华日报】人均脆皮、血脉觉醒、爆肝打工、脱发危机……近期各式各样的健康议题不断被推上生活舞台。有网友调侃:清早出门,一面是刚从公园打完太极的老年人,一面是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时下,养生已成当代人的高频交流话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4日讯 老专家家门口坐诊,居民健康有“医”靠。5月23日下午,武汉市中心医院“银发医疗专家”工作室在江岸区劳动街国信院社区正式揭牌成立,汇聚老专家力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为居民便捷就医搭建绿色通道,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宿迁,有一些“银发族”坚持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还有的踏上了创业道路。在这个秋天,记者采访了3位老人,他们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照耀他人。在宿城区蔡集镇樊湾小区,老中医孙爱岚靠推拿手艺为子还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