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1955年,当查良镛首次使用“金庸”的名号,在《大公报》上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今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他会塑造一个浩瀚的“武侠宇宙”,这种依托于历史发展脉络的武侠小说,甫一问世便成为了毫无争议的“正典”。
文 /邹昌玉(山西大学)3月10日,是金庸诞辰一百周年。“一人江湖,江湖一人”,2018年10月30日,金庸仙逝,这位武侠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时代滚滚向前,江湖寂寂,金庸大侠最终离开现实世界,回到自己热爱一生的武侠世界。金庸的作品是平行的武侠世界,也是刻画现实的生活画卷。
3月3日,市民游客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金庸馆参观。馆内通过300余组展品介绍金庸先生的早期事业、武侠小说创作历程等,并设有互动展品、影视经典选段等,供人重温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新网记者 李志华 摄3月10日,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弹指一挥间,百年已过,时代浪潮翻滚,带来巨变,也于无声处,将记忆细细打磨,金庸,寥寥两字,却因其中蕴含的浓厚侠情,未被时间河流冲散,至今仍被人们追忆。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在浙江海宁出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金庸曾纵横香港影坛。他既写影评,又编剧本,更亲执导筒,于光影之间挥洒才情。以“姚馥兰”“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林欢”和“金庸”等笔名,在《新晚报》《大公报》《文汇报》《长城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千余篇影评。
虽有报人、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但以武侠小说家最为公众熟知。1955年,他首次使用“金庸”名号在《大公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连载完毕《鹿鼎记》,共创作了15部作品——他将此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