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黄河】新黄河记者:王倩 曹茜 2024年5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我国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获批,该证书由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生物”)摘得。
5月10日,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2024年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济南高新区的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编辑产量性状改良玉米179AC19-13-13”获得安全证书,这是我国首张主粮作物,也是首个改良产量性状的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我国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获批,由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摘得。同时,这也是我国首个产量性状的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见习记者 石晟绮【报告摘录】预计粮食总产量达到300.5万吨,高油酸大豆获得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今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济南培育的高油酸大豆获得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高油酸大豆与普通大豆相比有什么优点?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是什么?
1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3年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生物”)凭借其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的雄厚实力,继2023年4月后,再次获得一张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高油酸大豆、香味玉米、耐除草剂水稻、高维C生菜、高GABA番茄……在济南高新区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陈列着一株株与众不同的植物。说它们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来的。
本次获得安全证书的作物是舜丰生物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底层核心工具CRISPRCas-SF01研发的长童期大豆。舜丰生物首席科学家牛小牧介绍,大豆的内源基因GmELF3a在生育期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著名分子遗传学家和植物生物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近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就其目前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内容作了解答。朱健康目前关注的两个课题是人类如何更长寿、如何吃得更健康。这两个目标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实现。
2024年5月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齐禾生科开发的抗白粉病高产小麦获批基因编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此外,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送的改良玉米性状也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文丨《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摄影/宁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技术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基因检测、基因改良、基因编码、基因治疗……有关基因的话题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总是那么吸引眼球。
4月12日上午,“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对作物基因进行精准“编辑”的技术,像编辑“word”文档一样,可以对作物的基因进行敲除、修改等操作。
3月27日,记者从2024年济南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济南市科技系统以“项目突破年”中心任务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获得多个全省第一。
南海网1月10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 实习生 张美玲)高油酸大豆、高血清素番茄、黑甜鲜食玉米、叶绿素荧光遥测系统、作物种子表型测量仪……1月8日至10日在三亚举行的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展现种业科技最新成果的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惊艳亮相,带来一场科技与智慧交织盛宴
来源:【农民日报】超大城市的农业,如何以弱势体量创造出显著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北京市正在用自身探索求解路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2%,在全国占比更是微乎其微。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北京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来源:【新黄河】新黄河记者:曹茜 2025年1月8日,2024济南好成果发布暨高价值技术成果市内转化推介会在山东科技大市场路演大厅成功举办,会上发布20项“济南好成果榜单”,其中入选“山东好成果专报”10项,入选“济南好成果”榜单10项。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创新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主线。今年以来,山东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创新、狠抓落实,展现出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
从1到N,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创新的链条上,“从0到1”的原始创新被视作“最初一公里”,而“从1到N”的产业化被视作“最后一公里”。多年来,山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平台持续提档扩容,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正因如此,答好“从1到N”的发展课题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