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11月14日表示,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深层海域发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珊瑚,这项重大发现为气候变化带来一线希望,“充满生命和色彩”。据法新社报道,研究人员称这块珊瑚非常巨大,他们在所罗门群岛清澈水域航行时,最初以为偶然发现了一艘沉船。在所罗门群岛深层海域发现的巨型珊瑚。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在被破坏的珊瑚礁中采取移植新珊瑚等措施,仅需4年就能使其在生长速度等方面基本恢复正常。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珊瑚礁恢复点进行了试验。
8月30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等单位及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南海遥感测绘协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力量,共同编制的《仙宾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每经编辑:毕陆名据海外网7日援引日本电视台4月6日报道,近两年,日本近海海面水温持续创最高纪录。受海水升温影响,东京湾生态系不断出现“奇异景象”。日本电视台称,东京湾的珊瑚礁近年来正在疯长。大朵的珊瑚在海底不断延伸生长,种类逐渐增多。
据日本电视台4月6日报道,近两年,日本近海海面水温持续创最高纪录。受海水升温影响,东京湾生态系不断出现“奇异景象”。日本电视台称,东京湾的珊瑚礁近年来正在疯长。大朵的珊瑚在海底不断延伸生长,种类逐渐增多。当地潜水人士证实,这五六年间,珊瑚数量越来越多。
“在南麂列岛海域新发现的三种造礁石珊瑚,全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日,平阳县生态环境局海洋环境科的池瑞昌逢人就分享这个好消息。这是南麂列岛海底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经形态学分析、基因测序鉴定,此次发现的三种造礁石珊瑚分别为皱齿星珊瑚、透明角杯珊瑚和皱折陀螺珊瑚。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8月18日,黄雯带着学生乘坐一艘快艇从涠洲岛蓝桥海岸出发,向西北海域驶去。到了目的地,他们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跃入海中,在一片珊瑚礁修复区巡查珊瑚的生长状况。当天小雨,海上的风浪逐渐加大。
■ 见习记者 刘杰“请拿好,待会我们要把它种到海底。”10月2日上午,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潜水项目区,游客李先生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珊瑚“幼苗”——一截手指大小的珊瑚断枝,小心翼翼地收着。“我想,能种下一株属于自己的珊瑚,一定很有意义。
海底的“热带雨林”。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供图6月6日,记者从北海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了解到,近年来,涠洲岛大力推进珊瑚礁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遏制住了珊瑚礁退化趋势,活珊瑚覆盖度逐步回升,珊瑚保护面积从原有的20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30万平方米。
中新社香港11月28日电 题:香港活化本地珊瑚的科技保育之路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香港海洋公园动物部监督王子冲托着一个3D打印赤陶制珊瑚礁盘,上面有几块珊瑚骨。架空的设计是为珊瑚还原适宜生长的礁石环境,配合蜿蜒纹路便于排走淤泥和沙粒,也减缓水流冲击。
1月8日下午,康文智介绍珊瑚养殖的相关情况。河北日报通讯员 董久成摄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珊瑚只能在大海里生长。但廊坊市香河县的一位农民,却在农业园里建起了一座“珊瑚宫”。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香河县蒋辛屯镇北三百户村村西的丽景农业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