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5月2日消息(记者 夏莎)为庆祝“五一”,致敬各行各业劳动者,增强全民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5月1日,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以“劳有所获·博物馆里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据郑州博物馆消息,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遗址本体保护加固工程已实施完成,将于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起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欢迎大家携带身份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来馆参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8月8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行至郑州西北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手工业遗存,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相关遗产。
中新网郑州4月18日电 (记者 韩章云)“钻木取火”体验6000年前仰韶先民的生活技能;观看模型了解3600年前商代城墙修筑工艺;打卡盖章留存2000年前汉代冶铁“印记”……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河南省会郑州市多个遗址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观众参与其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郑州市文博单位积极回应国际呼唤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号召,于国际古迹遗址日举办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朋友一起见证郑州三千年古都的脉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8月8日,立秋。古人观测天象发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四季相关:斗柄指西,天下皆秋。巧合的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当日在郑州探寻古人如何仰望星空。
2月10日上午,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新春龙文化系列活动正式开启,各式龙文化主题图案、龙元素精美创作以现场参与动手制作的形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戴上新年国潮龙帽、收到滚筒拓印龙图案红包、亲眼见证河一文物“龙重登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五一长假,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以“劳有所获·博物馆里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持工匠之钥,开历史之门——与文物“面对面”5月1日上午,游客们陆陆续续来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来源:河南日报 “五一”假期,有人游山玩水“逛吃逛吃”,也有人选择充实精神世界,用文艺之美点亮假日生活。假期期间,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多点开花,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备好充裕的“精神食粮”,为假日生活锦上添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春节假期,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累计开展50余场次,各遗产点累计接待观众2.3万余人次。为提升观众参观体验,馆方还采取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入场免预约、多渠道发布免费讲解与活动预告等一系列人性化措施,受到广泛好评。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钢铁,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原始与混乱?没有了锅,做不了饭;没有刀片,男士连胡子都刮不了;更别提那些离了钢铁就造不出来的车、船、铁路、桥梁……铁器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钢铁最早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