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建成 通讯员 刘金克 甩铁鞭的似乎少了,抖空竹的多了。在4月26日在薄山湖风景区举办的2020年防洪抗洪暨水域山地搜救实战演练中,来自驻马店市航拍协会无人机侦察救援民兵排的张新建在活动结束后,向前来参加活动的民兵们表演起了抖空竹,而且玩出了“花”,不但玩单
青海新闻网讯 “抖空竹”这项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朵璀璨的奇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的空竹队伍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束色彩绚丽的民族之花,开遍祖国大江南北。
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下肢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抖空竹是一项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运动项目,这种锻炼方式在遂平县深受市民的喜欢。
抖空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永乐年间已广泛流传。空竹在南方叫地铃、扯铃、雷公、嗡子等。在北方天津一带叫“风葫芦”“闷葫芦”。最早时候的空竹,是用竹子作成一个四周带孔的圆形风匣,加上一个木轴作成的。四周的孔叫响(小孔叫响、大孔叫闷)。响数目越多,抖起来越响,声音越宏亮。
空竹每天清晨,乌兰夫公园里都能看到正在晨练的空竹爱好者,提、拉、抖、抛、接,走、跳、绕、落、蹬。小小的空竹在他们手中忽高忽低、时快时慢,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花样动作,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让围观者叫绝。
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经加工提高,有了竞技性质,并成为传统的杂技项目。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