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以买卖的方式使商品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这个被国人从“单身节”硬核转变过来的购物狂欢节,就淋漓尽致地“显摆”了商业在当今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重农抑商”现在基本上是个贬义词。尤其是“抑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刺眼。直接来说,农业就是种植养殖等行业,俗称“土里刨食”。农民在土地上投入劳动,洒下汗水,收获人们所需的食品。这是什么过程呢?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的特点是,最核心的过程发生在人和“物”之间,农业,就是人和土地之间。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协作,但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活动中是次要的。因为主要是面对“物”,面对土地和大自然,所以弄虚作假、设局摆阵没有任何意义。
外出有工可打,回家有粮可吃,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保障。为了一家老小的吃穿问题,大多数农民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随着工业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外出打工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过在家种地。于是,进而引发的土地撂荒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其实,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而劳动力又离不开粮食。
《吕氏春秋》中“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 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气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 而事
农业时代,中国劳动者的地位,农民最高,其次是手工业者,商人排在最末位,这种排序,是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体现。漫长的农业社会,重农抑商始终是个王朝统治者的主流思想,他们希望通过对商业的抑制,将劳动力更多的转向生产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