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才三个月就提前终止了。”北京市的张女士说道,今年以来,她已经遇到了两次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钱回到自己的账户时发现,竟然损失了不少利息。在步入“净值化元年”后,近期,市场再现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现象。
南财理财通研究员 陈子卉据南财理财通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6月6日,今年来全市场已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11,848只。从风险等级来看,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中低风险)。其中,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4.55%,二级(中低风险)产品占比85.
继公募基金后,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提前终止的现象。近日,华夏理财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权益,经审慎评估,决定 “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于3月22日提前终止。
8月28日,港股上市的盛京银行(HK.02066)发布2024年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该行围绕“做一家惠企利民的好银行”战略愿景,统筹平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主营业务占比稳步提升,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标题:我的理财“提前退场”咋办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天书近期,多家银行及其理财公司发布公告,官宣旗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自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的“破净”、提前“退场”,均引起了市场与投资者的关注。为何会出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提前终止是否意味着理财产品表现不佳?
每逢岁末,很多银行为了冲刺业绩,会放出一波短期、高利率的理财产品,让许多人刚刚到手的年终奖“有了去处”,引发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眼下,这波高利率理财产品纷纷到期,消费者又面临着新的理财选择与规划。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理财产品,究竟该怎么选?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3月24日,盛京银行发布了回归国有后的第一份业绩公告。截至2022年末,盛京银行资产总额10824.13亿元,较年初增长7.6%;吸收存款7715.66亿元,较年初增长4.7%;发放贷款及垫款6133.62亿元,较年初增长4.7%;实现营业收入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