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被大家极富创意地称作“诗和远方”,如果说旅游是属于活动手脚的体力运动,那么,文化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属于文思泉涌的脑力劳动,所以,小编认为,这两者亦可称为一文一武,而置身此行业的人员,说的夸张些,多多少少也属于文武双全的行列。
俗话说北宋多名相,南宋多名将。可能是数量太多,北宋许多“名相”的名气并不大,人们熟知的是宋仁宗一朝往后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但北宋前期,也有一些“名相”,其中不提开国大佬赵普,“老西儿”寇准这两个名声赫赫的宰相,被誉为“圣相”的李沆,名气可远远比不上他的荣誉称号。
前言在古代,想要做官非常难,尤其是在宋朝。因为朝廷注重文才而轻视武力,对文官的选拔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要想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难如登天。据史书记载,宋朝319年间共产生了137位宰相。其中,有6位来自山西,他们被认为是这137位宰相中的佼佼者。那么,他们都是谁呢?
北宋名相(本列表不包含只担任过参知政事的宰执,同时担任参知政事或枢密使和同平章事或侍中的不算宰相)(没有传世画像、雕像及影视形象的人物无法给出配图)赵普(964年正月庚寅~973年八月甲辰出镇河阳三城节度使)(981年九月辛亥自太子太保加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983年十月己酉
韩琦,字稚圭,北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因久在魏都故地,人称韩魏公。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为相,亲身经历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北宋群星辉映的政治夜空中,韩琦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星。苏轼将韩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并称“宋代四杰”。
文彦博(公元1006年—公元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单看年龄,此人活了91岁,他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这一年是41岁,而他前后为相的跨度年限共计五十年,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货真价实的四朝元老。
北宋一度被认为是我们国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但是这实际上是过度夸大了北宋的经济,实际上北宋一直的评价就是积贫积弱,作为一个没有大一统的王朝,一直被北方的辽国压制,后来连一个地方政权都控制不了,而且这并不是说北宋不想收复,而是收复不了,屡屡战败,最终在金国的入侵下北宋灭亡。
在历时4年编撰出版的1200万字的《中国吕氏通谱》中,卷首提及:“吕氏人群的迁徙和融合范围非常广泛,早期主要在甘肃、山西、陕西以及横跨黄河两岸的吕梁山脉等地活动,然后经河南、湖北、山东,蔓延到河北、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区。三国以后,走向广东、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