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王庆坨镇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飞叉展演交流大会成功举办。北京新善吉庆开路老会、廊坊黄漕飞云会等36支飞叉团队依次进行了飞叉展示。飞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秋风轻拂,金菊争艳,陶然亭公园第二届菊花文化节花开正茂。10月13日上午,陶然亭公园将在园内“佳境”牌楼前推出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展演活动,诚邀广大市民游客共赴这场文化盛宴,同赏菊之芳华,品鉴非遗之美。活动当天,一系列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将轮番登台。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随着热闹的舞狮表演结束,地坛公园朱红色大门缓缓开启,第三十七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北京人钟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今年的地坛庙会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而其中丰富的体育元素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飞叉是由冷兵器演化而来、观赏性很强的传统体育竞技。在安次区葛渔城镇黄漕村,黄漕飞叉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最初由该村名人解锡桂组织,后由飞叉大师刘东林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0年,黄漕飞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飞叉表演现场。通讯员 庞趁友 记者 刘磊 摄金虎满载辉煌业,玉兔迎来富贵春。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近日,永清县后奕镇白雁口村2023年飞叉文化联谊会如期上演,在兔年的正月里为永清的父老乡亲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
日前,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举办的托天飞叉展演活动中高柱托天飞叉会的成员们进行了精彩的托天飞叉表演行云流水的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高柱托天飞叉始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技巧有舒袖、钓鱼、掏肋等老三式一般在逢年过节、庙会和一些庆典活动时表演传承方式主要以口授心传为主2012年被列
原标题:《图说飞叉》展现非遗魅力天津日报讯(记者 仇宇浩)日前,“相聚王庆坨,共舞新时代”——全国首届飞叉展演交流大会,在武清区王庆坨镇初级中学举办。现场,天津教育出版社推介了即将出版的新书《图说飞叉》。
编者按:2024年巴黎奥运会进入开幕倒计时。从报名1924年那届巴黎奥运会开始,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逐梦之路,并生动展现或隐匿在各个层面。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百年奥运的广东印记”专题报道,通过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讲述这一百年来,奥运赛场内外不为人知的广东人和广东缘分。
险中求美实现身心超越天刚蒙蒙亮,一柄钢叉划破寂静,在脖颈、脊背、脚踝间游走,叉头贴着身体滑行。3月2日早上6时30分,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一处杂技小院内,44岁的彭立新以肩为轴,让钢叉与身体共舞。突然,他后脚跟一蹴,钢叉腾至半空,坠落时被手肘稳稳接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6日讯(记者叶飞艳)3月24日至26日,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武汉惊艳上演。记者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团发现,此次参加杂技节展演的节目形式多样,技艺高难,融惊险性、创意性、观赏性、多元性于一体,其中不乏“金菊奖”获奖节目和各地杂技团“王牌节目”。
1月22日,正值农历二十三北方小年。英歌舞、舞龙舞狮、鹰爪翻子拳、飞叉等非遗表演项目亮相雄安新区,为观众呈上一场沉浸式非遗游园体验。图为飞叉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柔术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高跷会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演员们准备表演舞龙舞狮。
7月24日下午2时许,72岁的袁明新安顿好住院的老伴,坐地铁从江夏赶回位于汉阳的传承培训基地,现场指导5名弟子练习飞叉,他们已是为数不多能坚持下来的人。弟子们练得卖力,袁明新的眉头却一直皱着。袁明新是汉阳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袁氏飞叉的传承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6日讯(记者叶飞艳)“太神了!”25日晚,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武汉杂技厅进行展演。现场观众的惊呼声和鼓掌声不断。特别当舞台上的演员完成一个个高难动作时,观众席上立刻响起阵阵欢呼。“真过瘾,一次看够各地杂技王牌”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