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1889年,梅贻琦生于天津。
梅贻琦因在1949年前离开当时的北平去了美国, 后又创办台湾清华大学, 其间, 还任过教育部长, 所以留在大陆的我们在很长时间一直受其影响——先是我父母, 后是我兄妹, 每逢运动, 都要“交代”;大学更不应拿了问题探讨、思想对撞、学术研究当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作那样去考核、管理;
六十年一甲子。甲子轮回,多少蹉跎。1961年,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北大老校长胡适,两人相继住进台大医院。胡适委婉地劝说梅贻琦立一份遗嘱,于公于私向后人有个交代。梅贻琦沉默应之,不为所动。1962年2月,胡适突发心脏病去世。三个月后,73岁的梅贻琦于5月19日辞别人世。
“寡言君子”梅贻琦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作者:徐新梅贻琦(1889—1962),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被誉为“终身校长”。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寡言君子: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迎来了她的第10任校长,这位校长在就职典礼上,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