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看过路遥的一篇文章《今日毛乌素》,“塞外毛乌素,走石又飞沙。草籽下地不扎根,大雁飞来不安家;一堆黄沙一堆坟,劝君莫过红石峡......”后来看了在毛乌索取景地《东邪西毒》,觉得毛乌索有一股侠气。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张照片。你能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植被稀疏、雨水匮乏,空气干燥的荒漠地带吗?如今这些荒芜的沙漠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片片树林密布、甚至还能种植农作物的沙海明珠。毛乌素沙漠植树造林成功无数中国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扎根沙漠,改善沙漠。
不久前,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两会访谈)祖孙三代的“毛乌素”之“征”:从“满眼黄沙”到“塞上森林”中新社西安2月27日电 题:祖孙三代的“毛乌素”之“征”:从“满眼黄沙”到“塞上森林”作者 阿琳娜 张一辰“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从‘林进沙退’到大漠绿洲,我们要的不仅是‘榆林绿’,更是‘榆林美’。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在蒙古语中,毛乌素是“坏水”的意思,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毛乌素沙漠应该属于不毛之地,然而,如果你抱着去沙漠旅游的心态去毛乌素沙漠,估计你会大失所望,因为你来到这里后,会发现这里基本上看不到沙漠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绿地,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29日电 题:毛乌素沙漠“消失记”:在中国版图黄沙换绿颜。“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曾是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人们的真实写照。在蒙古语中译为“坏水”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间。
来源:人民日报大漠深处,栽下3万株樟子松(我们的2020)塞上隆冬,北风狠劲儿刮,郭建军穿上大棉袄,戴上雷锋帽,铁锨肩头一扛,剪刀口袋一揣,踩着绵软的沙丘,走进了毛乌素沙漠。他要做啥?修枝剪杈。“大漠里种树,再苦再累,也不能退。”今年50岁的老郭憨厚一笑。
【这些年,我们创造的奇迹③】本报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吴晓杰、姚亚奇、王潇 通讯员雷玉娇)千百年来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已全然改变了模样!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毛乌素沙区治理率超过80%,林木覆盖率达30%,流沙基本“拴牢”,森林小气候效应初步显现。
陈四长陕北的4月,天高云淡,是一年里最宜人的季节。我去榆林出差,顺道到定边县十里沙,看望老朋友、治沙英雄石光银。20多年前,我因撰写陕北榆林地区治沙纪事,曾经采访过石光银,从此与老石相识相熟。那篇报告文学后来刊发在人民日报上。
驾车行驶在毛乌素沙漠的一段公路上,两边的一片片树木已成林。牛玉琴经过几十年治理,原先一望无际的沙漠,如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她用汗水和毅力谱写的一曲人类征服恶劣自然环境的赞歌。1949年,牛玉琴出生在定边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满天飞沙,大漠苍茫有着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又称为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