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 1978年11月16日,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轰轰烈烈演出。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讲述了1976年初夏,一个闷热的日子里,遭受“四人帮”迫害的老干部梅林和她的儿子,来到九年未通音讯的老战友何是非家中,于是何家平地起波澜。
一部戏能超越时代、成为经典,正因为观剧感受如看身边事、身边人。1987年,当时十分年轻的何冀平开始动笔写剧本,北京人艺的剧本组有着极为宽松的创作氛围,剧院不给剧作家任何压力,特别是时间上的限制,何冀平用3年时间为北京人艺写出了《天下第一楼》。
在这115年历史里,出现了许多有社会影响力的剧目,乃至出现了许多经典剧目、传世剧目,成为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曹禺先生写的《雷雨》、老舍先生写的《茶馆》、郭沫若先生写的《虎符》、田汉先生写的《获虎之夜》、夏衍先生写的《上海屋檐下》。
巫刚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男星,主演了《炮打双灯》《戈壁母亲》《生死17天》《今夜无人作证》《暴风法庭》《飞哥大英雄》《女高男低》《侦探小说》等100多部影视剧,荣获过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等殊荣。
2010年在春晚舞台上卖完土豆后,“一锅菜组合”突然拆伙。2010年春晚小品《家有毕业生》蔡明不仅把高大英俊的郭达换成了潘子牌浓缩精华,二人还多年无明面交集,疑似反目成仇。真相扑朔迷离且版本众多,导致大众的好奇心被拉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编者按】《凝心聚影》是一本摄影家祖忠人的舞台艺术摄影集,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编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画册按时间跨度分三个部分:第一篇章《回眸•新起点(1978-1999)》,第二篇章《同行•新世纪(2000-2011)》,第三篇章《放歌•新时代(2012-未完待续)》。
李如平的父亲和我父亲是亲兄弟,我和李如平一个爷爷。李如平是我们这辈人的老大,我们都叫他大哥。当时我父亲在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大哥十分崇拜我父亲,1960年中央戏剧学院到哈尔滨招生,大哥就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就考上了。
2024年初,香港导演王家卫的30集电视剧《繁花》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令上海人欣喜若狂,既激活了海派文化,更复活了上海话,无意中却也意外打捞起了上海土生土长导演王国平在30年前拍摄的海派单本电视剧《风情石库门》。
这是我们工人文化宫话剧队一部分人,这张是三十年前在长风公园拍的,我们这些人上个世纪70年代认识的,然后1978年开始搞《于无声处》,1979年搞《屋外有热流》,1980年搞《血总是热的》,1982年搞了《路》,不停的、三十年来前后大概搞了十几台话剧,现在都是朋友,我们约好了、从2000年以后就约好,每三个月聚会一次。
如果你知道兰心大戏院曾叫“上海艺术剧场”、国泰电影院叫过“人民电影院”,那你不是茂名南路这一带个“老土地”,也是个懂经个“老克勒”。茂名南路从长乐路到淮海中路,长不过两百来米,高档影剧院却有两个:茂名南路57号兰心大戏院、茂名南路淮海中路东北角的国泰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