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朋友拿来一只摔坏的东东过来让我修一下,一看是一个电磁波辐射测试仪壳上的螺丝柱都坏了液晶面板的保护镜片也没了,不过我对这个仪器很有兴趣,之前一直想找机会了解正规厂家出的仪器和我自己DIY的电磁辐射测试仪做个比较.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截至2024年11月,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文|江卿曻编辑|江卿昇前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世界各国都不断的在强调要独立自主科技兴国,中国也不例外。其中在军事领域自主的研发武器是显得最为重要,如果说要给中国武器排个威慑力最强榜单的话,可能大家争论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众所周知,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受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目标。茫茫大海之上,干净的海平面与舰船反射的雷达电磁波截然不同,在雷达的眼里,舰船如同一张白纸上的墨点,异常显眼。雷达一睁开眼睛,就能快速找到舰船目标并且对其进行精准跟踪。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3月21日,面向空间天气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与子午工程一期组成世界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射电频谱日像仪、行星际闪烁监测仪等“大国重器”,推动太阳及空间环境监测设备不断升级。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天龙八部》2024年8月26日,我国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易建新教授团队发布在⟪信号处理杂志⟫上发了一篇论文指出,只要合理应用,完全可以利用星链帮助我们发现隐身飞机,为了验证这个理论,这个团队还利用大疆精灵4 Pro无人机做了实验,结果非常成功!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3月21日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记者从中国电科获悉,其深度参与子午工程建设,打造射电频谱日像仪、行星际闪烁监测仪等系列空间科学研究领域“大国重器”,推动太阳及空间环境监测设备不断升级。
不久前《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幽灵雷达”,发射的极低频电磁波可穿过数百米海水探测核潜艇,如果这个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等于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反潜作战模式,企图偷偷摸摸进入台海甚至西太平洋的美军核潜艇再也无处可藏。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在积极探索避免、减轻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同时,近年来,人们也在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的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山西近年来就针对文物古建进行无损探测,开展个性化“把脉开方”。眼下,一场特殊的体检正在太原崇善寺进行。太原崇善寺始建于隋唐,重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
风云变幻,瞬息万状。一直以来,人们不懈追求精准预报天气,而天气雷达如洞察天机的慧眼,捕捉风起云涌之变,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60年来,我国天气雷达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它已成为监测灾害性天气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说到雷达,很多人都会想到军事,因为最早的雷达应用就是军事目的。但有一种雷达,它的使命是救命,这就是专门用来探测特殊物体的生命探测雷达。它的目标不是飞机、导弹和卫星,而是被掩埋在厚厚废墟下的人。用雷达探测生命特征,特别是在人类救援和医学监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