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话题“考完试故意把分数算得很低”意外地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不少学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考后的“独特”行为——故意低估自己的分数。这种行为的背后,反映出了学生们对家长高期望的一种应对策略。
伴随着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的敲响,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考前的紧张备战状态也随之解除,考生和家长的心情都放松了下来。然而“后高考期”依然十分关键,接下来的估分、填报志愿,既充满期待,又伴有焦虑,考生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冲突甚至心理危机。
#头条创作挑战赛#今日话题:临近出高考成绩,心情十分焦虑,严重影响到日常状态,怎么缓解?哎呀,说到高考,那可是咱们不少人心头的大事。眼瞅着成绩就要出来了,心里头那个紧张啊,就像是坐在了火山口上,随时准备爆发,焦虑到彻夜难眠,咱们一起聊聊怎么来应对这考前的焦虑情绪。
当高考落下帷幕,考前各种紧张备战状态也随之解除,考生和家长似乎都松了口气。然而,另一场严峻的考验也将随之而来。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对考试成绩的不确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问题。那么,高考后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调整?
2024年中高考已落下帷幕。有些考生沉浸在回忆中,为没考好而懊悔,有些考生熬通宵玩游戏,有些考生感觉每天无事可做、空虚无聊……这些情况,可能是“考后综合征”。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一般来说,“考后综合征”有考后抑郁、考后自闭和过度玩乐3种表征。
一周热话题期末考试结束,短暂的考后休整后,孩子和家长不得不面对期末成绩。很多时候,家长比孩子更紧张期末成绩。拿到成绩后,家长该给予孩子怎样的反馈?期末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家长该如何克服因为成绩带来的焦虑感?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 长期的备考和紧张的高考之后,考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在考试后一段时间会出现“井喷”现象,情绪也会产生巨大的波动。一些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考后综合征”,感觉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或者因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日常生活。
高考还没出分,部分考生和家长就产生了情绪波动,心理咨询需求集中。高考结束以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每日约接听五六通高考相关咨询电话。“我爸妈天天让我别想了,可我怎么能不想呢?”电话那头,求助的男生语气沮丧、情绪焦虑。咨询员王景娜耐心地倾听着男生的诉说。
关注心理健康呵护心灵成长考后心理调适指南(学生篇、家长篇)每次考试结束、知晓自己成绩前后,是学生和家长比较“难熬”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平时成绩一直比较稳定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考试之后既有某种期待又有一些担心、忧虑,心里可谓“七上八下堪为磨”。
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本报记者 魏 濛6月,莘莘学子即将迎来考试季——高考、中考、小升初……近几日,记者采访多名高三学生及家长,发现有的学生焦虑得吃不下饭,有的学生因想得太多而失眠,有的学生易发脾气。同时,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