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百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说,它上承夏周乐舞文化,下启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发展,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艺术特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智慧的先贤们,其中不乏各种文化,争相竞放,百家争鸣。所谓君子之交,淡于水,始于礼,礼仪春秋,方可春秋万代。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2020年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句台词火爆出圈,也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1996年出土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的造像艺术瑰宝。有别于寻常所见造像的“庄严”,沁入人心的“青州微笑”成为这批造像最为迷人之处。
3月22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展“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开展。此次展览清华艺博联手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以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约270件陶瓷类文物为主,呈现了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的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
本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2023年开年之作《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一书,从贾湖骨笛、后母戊大方鼎、汉之舞乐俑等工艺艺术,到《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人文书画艺术,试图呈现中国文人艺术的根源与精神。
16-19世纪中叶,统治南亚的卧莫儿帝国,奏响了印度艺术史中最灿烂耀眼的乐章。与古印度以宗教信仰为中心的浮雕、建筑和壁画不同,卧莫尔艺术以精湛绘画、华丽珠宝、奢华服饰和工艺品为特征,构图精致、色彩明艳、炫彩华美,是南亚审美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