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戈壁地下数百米,条件复杂的隧道深处,深部工程建设伴随各种安全风险。面对困难与挑战,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扎根一线,研制出能够密切监测岩爆的设备,发出准确预警信息,为建设人员生命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平稳运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安全保障来自何处?
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延迟了同学们返校的脚步。2020年7月,东北大学研究生正式返校后,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更加积极的工作状态投入到科研学习工作中,以弥补受疫情影响所耽搁的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高原戈壁地下数百米,条件复杂的隧道深处,深部工程建设伴随各种安全风险。面对困难与挑战,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扎根一线,研制出能够密切监测岩爆的设备,发出准确预警信息,为建设人员生命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平稳运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孙佩瑾高原戈壁地下数百米,条件复杂的隧道深处,深部工程建设伴随各种安全风险。面对困难与挑战,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扎根一线,研制出能够密切监测岩爆的设备,发出准确预警信息,为建设人员生命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平稳运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孙佩瑾高原戈壁地下数百米,条件复杂的隧道深处,深部工程建设伴随各种安全风险。面对困难与挑战,东北大学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扎根一线,研制出能够密切监测岩爆的设备,发出准确预警信息,为建设人员生命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平稳运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步履匆匆的冯夏庭,行动快语速也快,“我们搞科研的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只有完成项目的时间节点”。冯夏庭在办公室。“入地”比“上天”更难。向地球深部进军,越深入就越危险。最常见的就是施工诱发的岩爆,严重的可达震级4.6,释放的强大能量,可以让一颗小小的石子瞬间变成“子弹”。冯夏庭说:“工程建设不断向地球深部走,岩爆等灾害问题不仅耽误工期,还伤人、伤设备,破解这些难题,就是我们的职责。”
今年10月荣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钱七虎奖”,11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东北大学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本国教授近期接连收获重量级荣誉。
初秋的沈阳,碧空如洗。东北大学校园,绿草如茵。刘长春体育馆西侧,阳光洒在刘长春的雕像之上。时针拨回到90多年前,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作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参加了男子100米、200米项目比赛。刘长春的雕像目光坚毅、身姿矫健,这也正是东北大学百年拼搏奋进的写照。
9月16日,东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校园北门,“东北大学”四字校名苍劲有力。正对校门的校训石上,“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八字校训,浓缩着学校师生百年无悔的报国情怀。100年前,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东北大学在白山黑水间担起实干报国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