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0日讯 3月20日,记者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获悉,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0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明如月)3月20日,我国一项关于量子通讯领域的突破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杂志审稿人称赞该成果“展示了卫星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成熟,代表了实现量子和经典通信卫星星座的里程碑”。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科研人员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
新华社合肥2月9日电(记者戴威)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人民网济南3月21日电 (郑昕桥)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
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22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与南京大学尹华磊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508公里光纤量子通信,以及破纪录的城际密钥率和双光子干涉距离。
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扔下一枚“科技核弹”!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宣布,成功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可移动地面站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全球首次将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从实验室推向太空与地面的实战场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
地面基站从13吨“减重”到约100千克,可快速部署到城市、山区、高原等不同环境;卫星载荷比“墨子号”轻了10倍左右,光源频率提升约6倍,密钥生成实现单轨实时成码——由我国多个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原理上实现了对移动量子通信的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张强、王向斌、刘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
据中国科大新闻网消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韩正甫、王双、银振强、陈巍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无需主动调制的新型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方案并完成了实验验证,为实现高现实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实现了一套融合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的实验系统,在完成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同时,实现了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传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距离难以超过100公里的限制。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张强教授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完成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同时,实现了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传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距离难以超过100公里的限制。
1月5日,由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研制的全球首个针对明确应用场景完整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11位专家组成了评审组,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领域专家郭光灿院士担任评审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