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七十四年前的临津江畔,冰凌撞击声与炮弹呼啸声交织成血色交响。六万将士在狭窄滩涂上经历的生死八小时,不仅改写了朝鲜战场局势,更在我军现代化进程中烙下深刻印记。这场被军史专家称为"渡江困局"的战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决策密码?
临津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汉城(今首尔)以北75公里处,是汉江的主要支流,其中游一段,刚好横在三八线上。在这里,志愿军第39军116师,曾打出过一场极为漂亮的战斗。志愿军前后仅用了11分钟,就突破了敌人布置在江对岸的层层防线,更难得的是,付出的伤亡代价极小。
朝鲜战争的第一、第二次战役将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志愿军乘胜发动了第三次战役,此次战役,39军116师受领突破临津江元堂里至石湖地段的任务,该师前身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锤炼,在解放战争中成为四野最有战斗力、最有朝气的主力师之一,该师善于“猛打、猛攻、猛追”,被誉为“三猛部队”,四野最有个性的传奇虎将,敢指挥林总的钟伟将军就出自该师,朝鲜战争爆发后,时任该师师长的汪洋带领116师打响入朝作战的第一仗,云山战役,打得美王牌骑兵第一师抱头鼠窜,在这次突袭临津江战斗中再次大放异彩。
临津江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场重大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前,韩军第一师凭借临津江天堑,构筑了9公里纵深的3道防线。因为对志愿军的轻视,以及对韩军的迷之自信,在战争开始前韩国方面一度宣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美国方面也颇为认可这一结论,麦克阿瑟更是放出大话“绝不退让一步!”。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中、朝、日在朝鲜半岛进行的这场战争,中国称之为“援朝御倭战争”或“抗日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1、为何万历抗倭援朝之战必须打?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产生了自大心理,不仅有吞并朝鲜之心,还把矛头直指大明。待至魏晋南北朝时代,百济学者王仁进入日本,带去《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这是日本有文字和儒学之始,正是这时候日本才建立起初步的统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