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寄来的沃柑我收到了,家里人尝了都说很好吃。”“你寄来的点心也很好吃,我天天当早餐。”近日,南宁市民苏先生收到一份来自浙江湖州市的“甜蜜”快递,他的好友刘先生在包裹里装满了各种精致的点心。作为回礼,苏先生也准备了两箱武鸣沃柑,通过快递送到好友手中。
比起在旅游途中才能品尝当地美食,或者在网上搜索购买外地特产好物,这届年轻人开始沉迷于开“特产盲盒”——最近,各大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一股“互换特产”的风潮,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互换一般都是本着平等交换的原则,一些交换双方都会提前商量好总价,然后按照这个价格采购。
“坐标福建,有想要互换特产的吗?”“西安申请‘出战’!”“被厦门人暖到了。”……近来,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年轻人“互换特产”风潮。规则很简单,网友约定好物品的价格区间之后,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邮寄给彼此。 那么,在“万物都能线上购”的当下,年轻人为何重燃以物易物的热情?
“25岁那年,我决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单身的30岁,就是富有时的20岁”……近年来,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重新养自己”的热潮:有人受困于儿时的家境窘迫,长大后去超市把零食堆满了购物车;有人拾起了因学业压力,不得不放弃甚至不敢开始的兴趣爱好;有人则尝试抛弃多年来养成的“老好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