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他在彰显其本身艺术审美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同时,文本内容也自然指向了书写者理解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观念与方法。选择《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书写内容,凸显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挚爱与初心。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所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此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道家思想为本源,儒家中庸思想贯穿全书为基调,阐述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的才与思,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等等技巧,此书摒弃了经学著作中的很多抽象说教,多用真知灼引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见解精辟风格独具,同时也批判一些浮于形式的文学类作品,此书在我国批判文学理论史上也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如《原道》中他列举了儒家的一些经典如《易》《繇辞》《诗经》等简述了文质互胜的历史流变后,指出“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作者:黄维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华文化史上有一位文学理论的超级大师——刘勰,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年代与我们隔了十五个世纪,但其书今天读来仍然精彩、通达、大气。它“体大虑周”,具有恒久性、普遍性,其理论今天仍然管用。
论字象与修辞:以《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札记》为例。提 要以《文心雕龙》和《〈文心雕龙〉札记》二书为基本语料,采取望道先生包括文辞、语辞在内的广义修辞概念,结合“字象与诗象融合”理论,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取象造字修辞及其审美论,从“文”“章”等字例切入,探源汉字创制之初的字象修辞,可见其于书辞文章的审美效果;
作者: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赋发端于战国,兴盛于汉代。赋论则起于汉人《诗》学本位的赋作批评,并不承认赋体的自立。汉代赋论构造了《诗》《骚》及赋的流变系统,以班固之论为代表,《两都赋序》谓“赋者古诗之流”,实际上也视《骚》承《诗》,而赋承楚《骚》,则亦《诗》之流亚。
作者:林家骊(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他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写作,在新体诗的形成与齐梁诗风的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沈约的文学主张沈约的文学主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现论之如下。其一,文章“三易”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刘熙载《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其中《书概》属于书论,其他五部分属于广义的文论。在《艺概》的文论和书论中,“疏”“密”二字均多次出现。
日前,由省文明办主持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文明密码》,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全面展示浙江20余年来的文明创建成果,展现浙江一步步实现精神富有,创造“文明花开香满园”的美好生活历程,并深度挖掘文明创建背后的文化、精神密码。
作者: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的烧制、使用和品鉴的一系列用语,深入渗透到中国文论的建构当中,深远地影响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中国有悠久的陶瓷文化,有考古实物证明,也有早期文献依据。
说这种话的人多半不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而是特指艺术家大多是“好色之徒”。对此,我不持异议。作为明代皇室成员的八大山人,在明朝灭亡之后,感到复明无望,遂生悲寒之心,其画中白眼鱼鸟、颓散山林也就满含凄切之意,试想八大山人如果没有愤慨悲情,何以笔底波澜生于纸上,叫后人睹画思人感慨万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