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2”号1月10日电(记者周圆)在阿蒙森海,“雪龙2”号艉甲板上,随着对讲机里传出一声“收网”,绞车钢缆快速回收,又一网南极磷虾样品被拖上甲板。图为中国南极考察队获取的磷虾样品(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南极磷虾一直广受关注,背后原因为何?
原标题:九赴南极 探秘磷虾近日,在城阳区“走进深蓝 拥抱海洋”青少年海洋科普行活动现场,当身穿南极科考队服的王新良、赵云霞走进会议室,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刚刚结束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两人,为同学们带来了《走近南极——探秘南极磷虾》科普讲座,并分享了南极科考趣闻。
12月6日,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南极磷虾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大连举行,作为南极磷虾开发的先行者和领跑者,青岛南极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南极维康)应邀出席,并共同发出《推动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倡议》。
北京时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北京时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从近海到深远海,再到极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4月11日—4月13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雪龙”号停靠青岛,不仅向全社会开放展示了这艘先后26次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极地考察船的全貌,也再一次引发了大众对“雪龙”号第40次南极科考的关注。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上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动物基因组参考序列——南极磷虾基因组组装,并揭示了南极磷虾适应极端环境和群体历史演化的分子基础,为南极磷虾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南极磷虾 华大生命科学院 供图中新网深圳3月3日电 (记者 郑小红)由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动物基因组参考序列--南极磷虾基因组组装,并揭示了南极磷虾适应极端环境和群体历史演化的分子基础。
南极磷虾体长只有3-5厘米,体重一般不超过2克,却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动物,估计高达3-5亿吨。它也拥有着地球上目前被测序的最大的动物基因组序列——大小48GB,是人类基因组的16倍。3月2日晚,相关研究成果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
新华社济南3月3日电(记者萧海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日前在南极磷虾超大基因组组装、极端环境适应和群体历史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造“蓝色粮仓”,储量10亿吨、蛋白含量60%的南极磷虾无疑是一个绝佳选项。在各国竞相争夺这一资源的当下,我国发展好南极磷虾产业的意义不言自明。山东在全国拥有最完整的磷虾科研、捕捞、生产产业链,而青岛基于其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围绕磷虾的研究实力雄劲、百花齐放,在全国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