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记者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今年以来,西安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切实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日前,自然资源部专家指导组来西安指导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
来源:【西安日报】秋日的秦岭山下,潭峪河畔、流水潺潺,水清岸绿,一幅诗意的田园山水画映入眼帘;柏油路面平整光洁,绿植树木宛如一条条“绿丝带”洒落道路两侧,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已初现芳容。
今年以来,市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厚植生态底色·建设美丽韩城”为目标,以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契机,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多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人民网记者邹星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副研究员魏玮。受访者供图“秦岭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供水量占南水北调中线总调水量的70%,已成为京津冀豫沿线地区用水的重要支撑,在水资源储备、调节以及跨区域调配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日前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获悉:2023年,西安市持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建设。截至2023年12月31日,西安市秦岭山水工程完成生态修复1.9万公顷,占年度任务的107%(占总绩效的54.
废弃已久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曾经阻塞的河道再次泛起清波,茂密的山林恢复宁静,许多销声匿迹的珍稀野生动物再现踪影……2022年西安启动并大力推进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秦岭山水工程”),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
第一条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改善秦岭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人民网记者 邹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规划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新林。受访者供图以秦岭造山带为主的中央造山系,横亘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南、北板块的主要拼接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复杂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近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规划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新林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来源:【西安日报】为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自觉性,建设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安。3月3日,西安市第十二届“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周至县云塔广场举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
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最初的名称是“适应性环境评估与管理”(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由生态学家 C.S. Holling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作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东北三江源”,长白山不仅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也是北半球同纬度带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拥有欧亚大陆东部最为典型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