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3月17日电 3月16日,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公开课等20余家单位联合举办的“AI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暨2025年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会”在湖南农业大学召开,会议聚焦“AI+思政”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注入新动力。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近日,由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市南区承办的“青岛市人工智能支持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循证改进研讨会”暨市南区第三期校长思政“金课”展示活动在青岛市第四实验小学(青岛新昌路小学)成功举行。
水循环灌溉系统、支撑架搭配矾根、酢浆草、绿萝、肾蕨等植物,一面平平无奇的墙变得生机勃勃。日前,云南大学农学院举行第五届立体绿墙设计大赛,其中的作品让师生们眼前一亮。“肾蕨是一种阴生植物,不论光照如何,它都在努力生长,不需要太多喧嚣和热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有力举措。
原标题:“AI+”时代 课程思政融合双创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论坛由全国人工智能职教集团主办,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盛鸿宇、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主任曹建林、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卫平、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校长常绿、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田钦、新华网在线教育分公司总经理孟源以及十数位来自全国各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参与论坛做主题演讲与专题讨论。
【记者调查】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嗞——咚咚咚——嗞——”这是一段从宇宙深处传来的神秘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中国天眼”捕捉到的脉冲星信号。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实验课上,这段犹如婴儿心跳般的声音,真切地传到同学们的耳中。
作者:林逢春(广东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盛渤乘(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前,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知识,系统解析“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与新路径。通过剖析技术机理、功能特性及变与恒的内在实质,构建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当DeepSeek(深度求索)能替学生写出一篇满分“雷锋精神”作文时,思政课教师该如何证明:思想的温度,永远无法被算法压缩?AI浪潮的兴起为中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在智能浪潮中培育有温度的人,为学生的思想成长筑牢根基。
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吸收程度,所以,高校要构建分阶段化的内容生产模式,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等级,在课堂及实践活动中,都可以实现跨区域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能因空间的限制,影响大学生的受教育成果,如果学生可以在智能化的时代中,从海量数据快速提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政信息,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创新成果。
当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能模拟人类完成作业、撰写学术论文甚至与学生展开价值观辩论,当青年学生在视频平台学习“三分钟哲学”、用AI代笔思想汇报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愈发紧迫:在技术狂飙的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帮助青年学生筑牢精神信仰、坚守好铸魂育人的使命?
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的重要举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本报讯(通讯员 张小青 记者 甘甜)“今年社会实践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一般的成果,奥秘就在于我们有一位不一般的老师——‘苏小红’。”近日,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谢欣怡在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时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校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引领这一教育变革,还要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创新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