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为了继承的平顺,我国古代对继承制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即‘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而正妻所生之子便是嫡子,妾室所生的儿子则为庶子,在我国古代无论什么朝代,嫡庶之分都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在婚丧嫁娶还是遗产继承上,有些父亲甚至一分钱都不会留给庶子,那么嫡长子要是突然死了呢?
在古代,嫡长子死后,是自己的儿子继位还是自己的兄弟继位?大家都知道,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不过说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古代家族中的嫡长子去世,家中还有次子和长孙,那么谁才是族长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呢?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句话,那么这长孙指的到底是长子的儿子,还是家族里年纪最大的孙子?对于这个问题,相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搞不明白,再加上现在时代不同,也没有过去那些分家产和继承王位之说,因此很多人早就不讲究嫡庶之分了。
宗法制确立于夏朝,最终于西周完善,此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国家权力的制度,在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对民间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大到皇家子弟、小到一座小房子,都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嫡庶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