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1917年没有通过博士论文的答辩吗?难道他当时没有获得学位,归国后一直冒充博士吗?为何直到1927年,他才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呢?这个问题已经聚讼纷纭40多年了,是唐德刚于1977年最先提出了“胡适博士学位问题”的讨论。之后,有不少著名的学者陆续对此问题做出了史学上的考证。
2011年3月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有了初步消息,情况不大乐观。但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一下子冷到了冰窟里:他们不知道,延迟一年,对于我这样一个拖家带口,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赚钱来养家的人来说,是如何之艰难!
看了西南大学女博士举报的事件,博导真是个败类!但是许多评论说导师权力太大了, "早毕业晚毕业是导师决定",看来大多数人不了解当今的博士培养制度,博士能不能毕业,论文能不能通过答辩,导师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败类的承诺是吹牛!
文 | 李旖旎 王战军刚刚,又送别了一个毕业季,而博士生能否顺利获得学位,仍旧取决于学位论文答辩前的盲审结果。近年来,关于博士论文答辩前盲审的争议愈发激烈。此前,对评审者专业能力或态度问题的质疑久已有之。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陈彬 温才妃编者按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选择”的字眼引发很多人关注。在我国,对于博士生分流制度的探索已有时日。
近期,正值博士论文答辩季,有关博士论文的盲审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该话题的争议点主要在于评审标准不统一,即不同专家的评审标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受到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3月1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草案》)。其中明确,以冒名顶替、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或者毕业证书的,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请4位参加预答辩的同学开启,并转动摄像头,拍摄自己所处环境,证明环境独立、封闭,满足答辩要求。”预答辩委员会由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清华大学李庆斌教授,三峡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国栋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左建平教授,山东省水科院教高、副院长李福林教授,济南大学周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