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传》(399—414年)在19世纪的两个英译本——英国汉学翻译史上的一个片断 贾斯柏(David Jasper) 1876年,当理雅各(James Legge)成为牛津大学首位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时,他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汉学家。
传教士定位再考论——理雅各在《中国的宗教》中的对话和转化 特雷弗·哈特(Trevor Hart) 一、作为伦理行为的翻译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那部研究翻译现象的巨著中提醒我们:翻译绝非一个特殊或专门的领域,实际上,翻译是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本。相关文献从六朝开始,随着文化交流播布域外。其跨文化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经学典籍在域外的传抄刊印,二为经学文本的翻译研究。在与我国文化较为相近的东亚文化圈,汉籍的直接流播是常见的形式。
■ 盛益民研究晚清吴语方言,有一批重要的域外文献。笔者协助游汝杰教授合作主编的《近代稀见吴语文献集成》(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就是百多年后的一次集结展示。丛书第一辑(4册)共收入吴语文献15种,每种著作之前均附有导读。
早期现代的西洋人到底盗窃了,或者说介绍了,哪些中国文化遗产?利玛窦名下还有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Jesus,这是他的日志,他去世后由同僚编辑出版,问世于1615年。
韩国成均馆大学编纂的《韩国经学资料集成》是了解中国经典对朝鲜半岛文化影响的重要史料,该丛书汇集了14世纪至19世纪中期朝鲜半岛的经学文献,《尚书》文献有22册,与中国同期《尚书》学同调异趣,朝鲜半岛《尚书》学思想上宗蔡沈《书集传》,承宋明理学理路,讨论天理人欲之辨、心性论、道统等问题。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从古代到现代,博物馆不简单拘囿于保护和收藏功能,转而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学习、沉思和讨论的场所,“犹如一架天平,其两端分别代表‘神庙’和‘公众论坛’”。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易经》如何影响西方世界?——专访德国汉学家谢林德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17世纪开始,中国经典《易经》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此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语种在欧美发行,并受到西方哲学界、科学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易经》缘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自1852年6月太平军挺进湖南后,一路势如破竹,挟席卷之势沿长江而下,于1853年3月19日轻取南京,更名天京,以此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接着又相继出师北伐、西征,在军事上势头强劲,引起了西方朝野的普遍关注。
近期,张晓栋著《上海爷叔:王韬个人城市生活史话》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上海近代史为坐标,借得以晚清一个苏州籍与上海交集近五十年的过客——王韬的个人生活细节,试着还原一个生动的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早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