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四年(1130年)的福建很不太平。建炎元年,金兵分三路大举南下,三年里侵占大片宋土。建炎三年十二月至次年夏天,一支金兵从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烧杀抢掠,大宋军民奋起抵抗,金兵方才北退。外忧未平,内患又起。五月初,浙中龚仪的叛兵从龙泉破隘入闽,破松溪,下建州,急攻南剑。
在仅仅数年的短暂从政生涯中,朱熹不遗余力地恤民隐、行荒政,其抗灾救灾活动足迹遍及崇安、南康、浙东等地,抗灾救灾治理经验被朝廷誉为“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并一度被下令予以全面总结推广,同时也在民间广为传颂,“大江分左右,万口说朱钱”。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朱熹自画像。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古代名人文化地图】作者:徐亚豪(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朱熹(1130-1200)是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世称“朱子”。作为理学宗师,朱熹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和探索自然的“科学达人”。他平生酷爱山水、钟情游历,足迹遍布闽、浙、湘、赣四省的名山大川。
2011年版《四书章句集注》在历史长河里,写秋天的诗词较多,信手拈来就有,如唐代刘禹锡写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又如唐代李商隐写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再如南宋辛弃疾写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些写秋天的诗词,大多饱含萧瑟与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