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石经-尚书残石》东汉熹平石经尚书残石原刻 民国拓本尺寸 67.74*106.19厘米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
这项历时九年的浩大工程由经学大师蔡邕领衔,24名学者参与校订,以隶书刻成了《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经典,共计46通石碑,约20万字,当时立于洛阳的太学门外,历史上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依稀的文字,饱经沧桑的残石,分藏在全国多家博物馆,虽相隔千里,却是出自同一组石碑,它是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双面刻字,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共46块,内容为儒家7部经典,全辑20多万字,史无前例。
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读书人以此为据传抄、学习,并将其作为考试的唯一依据。熹平石经一经“出品”,吸引众多读书人驻足观看、临摹誊写,甚至在学校周围引发了“大堵车”。遗憾的是,石经刊刻完不久便连遭战乱,最终只留下零碎残石。
大河网讯 从甲骨到青铜器,从“书于竹帛”到线装典籍,从纸质书到电子书……时代在变,书的载体也在不断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图书的演变史。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洛阳纸贵、手不释卷……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里蕴含着图书变形的密码。
来源:中国青年网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绍兴二年至三年(公元1132-1133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这是一个漫溯中华典籍长河的展览。
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1800多年前的古人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学”——太学并任命老师讲授儒家经典然而当时纸张尚不普及也无法印刷“教科书”全靠手抄导致错误特别多仿佛“盗版教材”△来源:总台节目《如果
漫漫历史长河中,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无疑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它们,是民族智慧的载体,是精神血脉的接续,亦是烛照前路的明灯。从甲骨文的有“册”有“典”到经史子集的包罗万象,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历数千年岿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