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7日电(包洪宇)来自吉林省辽源市第十九中学的教师陈志刚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他曾主持、参与6个各级课题研究,获得12项优秀科研成果,发表4篇教育教学相关论文,荣获各级各类优质课一等奖18个,曾先后两次主动请缨援疆支教。
见习记者 延瑜日前,山东边检总站龙口边检站民警陈树伟入选2024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成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唯一参选民警。图为烟台市芝罘中学初四学生与白毛孩子结对说起陈树伟,熟悉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青春中最坚定的注脚2017年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 杨晓华我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现任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绿水社区党支部书记。3次进疆、两次参加西部计划、一生留疆建设——是西部计划将我带到了这里,留在了这里。初遇新疆——坚定选择。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17日电(班冬)她深深地爱上了新疆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因为新疆的独特的美吸引了她,更因为这段援疆的经历让她的心灵完成了一次升华。2023年2月28日,张美玲老师受组织的委托来英吉沙县鲁英中学支教,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新疆,她对英吉沙这块土地还是陌生的。
原标题:乡村教师施美满:先后援藏援疆支教 只为把乡村孩子“举”得更高南方日报记者 黄林师范毕业后,一直扎根乡镇学校,一教就是27年,她说:“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我能教多少是多少。”跨越数千公里,先后前往西藏、新疆支教,她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我们将目光投向女老师她们是科技园丁、援藏教师她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用爱心和毅力培育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雪域高原,她们用教育种下梦想之花从伟人故里到大山之南,山高水长情悠悠。
“我们不像师生,更像亲人”“在毫不吝啬地爱与被爱”……翻看江苏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梁采莹朋友圈的置顶动态,大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第四中学。这里是她2022年作为江苏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带队支教的县城中学。
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和为国育才的责任与担当,广州市第一一七中学的广东援疆教师姚春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告奋勇奔赴援疆一线,开启三年援疆之路。援疆之前,姚春霞老师有两段到新疆培训当地师生的短暂经历。这段经历在她心中播下援疆的种子。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日讯 近日,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山东12人光荣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中国好人榜”是由中央文明办自2008年开始每季度发布一期的榜单。其中,来自烟台的龙口边检站支教民警陈树伟获评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2238公里,这是河北保定到四川凉山的距离,也是退休教授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支教的路程。今年62岁的王永清和孙荣霞,退休前都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退休后,夫妇俩本可选择在家安享晚年,或者受许多企业邀请去公司任职,但他们却选择在花甲之年奔赴祖国西部支教。
来源:【人民日报】林杨琼在上课。 受访者供图张秀丽(中)在和学生谈心。 受访者供图李克俊(中)在和支教团成员交流。 本报记者 张 文摄1999年,厦门大学响应闽宁协作号召,每年向宁夏西海固地区派出一批支教团,25年来从未间断,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支教故事。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义无反顾一路向西,用知识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用青春为孩子们筑起通往未来的桥梁。其中就有来自保定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沙漠边陲任教。保定安国这位“00后”小伙宋腾傲也在此行列中。
遇见雪山遇见你■单嘉欣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 进每年的七月初七,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日子,高原上的格桑花竞相绽放——那是军嫂邢雨晴最喜欢的花。因为,格桑花扎根在高原之上,顽强而坚毅,就像她的丈夫、甘巴拉雷达站二级上士孙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