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河池市工作之前,我就对这一片神奇秀美的土地充满向往。其缘由,来自蜚声海内外的电影《刘三姐》。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广西歌仙刘三姐传唱山歌为题材,摄制了这一部故事片,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引爆银屏、家喻户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黄品良,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司原副司长吴金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潍娜,广西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南宁学院教授、新书作者黄少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等出席现场活动。
内容摘要: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山歌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重构的结晶。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过程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唱词、传播形式、歌圩、数字化重构以及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跨境重构。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02:22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右)演唱刘三姐歌谣,黄少政在最后用英文唱响了自己翻译的刘三姐歌谣。 视频来源:主办方提供(02:22)被壮乡人民奉为歌仙的刘三姐,一直都是能歌擅唱、鄙视权贵、崇尚自由、反抗不义的化身。
“唱山歌来 这边唱来那边和 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险滩弯又多喽弯又多”清亮又甜美的歌声,简单又明快的唱词,只是忆起这个曲调,脑中浮现出的就是一个撑着竹筏、在江上悠然前行的小巧身影,一幅人文山水画缓缓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在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陈慧在《新民歌大会》推荐会上表演。 陈秋霞 摄中新网南宁3月9日电 题:国潮风遇“刘三姐”说唱美声汇“新民歌”作者 陈秋霞“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做刘三姐文化的传承者,还要做新时代刘三姐文化的开创者,为民歌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1955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宜州市罗城人,并以彩调形式创作了《刘三姐》、《龙女与汉鹏》,该剧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曾多次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广西桂林市龙隐小学学生在学习《唱山歌》。 本报记者 陈经宇 摄神秘的岭南之地,群山环抱之中,流传着一位歌仙的动人故事。传说中,她的歌声如同山间清泉,悠扬而纯净,洗涤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灵;现实里,她的歌声穿越了时空的长廊,至今仍回响在青山绿水之间。她,就是刘三姐。
“刘三姐歌谣”传承人谢庆良荣获“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2022年6月,在第十四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开展的2022年薪传奖评审活动中,广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荣获“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