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称先祖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做余庆。《易·坤·文言》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意义相似,是因果报应的通俗表达。在家谱中,存在一项内容叫做余庆录,凡家谱编修完毕,末尾留几页空白纸张,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变迁和人物故事,其实早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口传家谱、结绳家谱。谱牒之学大神,郑樵《通志・氏族略》:“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卷一包含李氏源流,李氏续修宗谱序,李氏增修族谱序,三修宗谱记,四修宗谱序,四修宗谱序,五修宗谱序,六修宗谱序,七修宗谱序,庙头分谱序,余庄分谱序,余庄龙生公祖墓志,东洋里祠堂记,条例二条例二,祖训,祖戒,皇里进士录,皇里举贡录,龙图,诰命,陇西开国图章,陇西开国记,文徽公像合赞,弘道公像合赞,镇公遗像合赞,端彦公像合赞,奉先公像合赞,君锡公像合赞,辅子公像合赞,汝玉公像合赞,修谱志等。
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孔子世家谱》湖北省图书馆第十五届晒谱活动将于8月中旬举行。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公共图书馆将共同举办家谱展。作为中国人血脉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家谱承载着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等重要作用。
编者按: 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填四川”,宝庆府原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许多家谱记录迁出地为“宝庆府”的邵阳、武冈、新宁等地,家谱记载为原籍迁出地,给外迁“云贵川渝”等地居民寻根问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